”10月27日13时15分,一通来电打破了石家庄机场值机柜台的平静。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,“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,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,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”。 智能制造正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,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的契机。 近年来,智能制造在我国呈现加速发展势头,应用规模逐渐扩大,融合层次逐步提高,初步形成了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发展格局。 一是有效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。 二是带动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。 智能制造技术、先进智能工艺在重点行业和领域不断普及,工业机器人、智能仪器、智能数控机床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长足发展。 三是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。 不同行业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,形成了高水平、示范性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势头。 在取得积极成就的同时,成本制约、技术瓶颈和人才短板是制约我国智能制造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,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。 第一,解决智能制造改造成本难以消化的问题。 由于设备投资及技术学习的成本较高,部分企业在人、财、物上的成本压力很大,导致企业投资智能化设施的积极性不高。 这就需要从成本上为企业“减负”,其中所得税抵扣、进口税收优惠等税收激励和技术改造资金、设备购置补贴等专项扶持基金,可以分别起到“推一把”和“拉一下”的效果。 第二,化解智能制造落地的技术难点和应用瓶颈。 智能制造对多数传统企业来说属于新兴技术领域,在改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技术、管理和应用的瓶颈。 一方面,要寻找智能制造落地的“撬动点”,推动“生产换线”“设备换芯”“机器换人”,从而使制造业接上互联网的“云端”、安上智能的“大脑”。 另一方面,要破解技术受制于人的难题。 我国应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,解决关键流程、重要领域、特殊工艺的技术瓶颈,强化对企业智能制造的技术支撑。 第三,破解高素质人才紧缺和产学合作受阻问题。 我国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、国际谈判等方面的人才相对短缺,企业一线员工综合素质和操作能力偏低,人才紧缺和产学合作受阻成为制约智能制造落地的短板。 这就需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,加强产学研用合作。 企业应联合高校建立健全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,强化企业和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实质性合作,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联盟,共同围绕智能制造需求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。 (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、教授)《人民日报》(2020年08月03日05版)(责编:张帆、王丽玮)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推荐阅读 。 一家位于丰台区的国有大行网点负责人表示,该网点季度末额度会紧张一些,不过整体来看额度充足。 (责任编辑:admin)本文由韩国电影r2020线在观看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eoretti.com/bg/228.html |